蓝天羽毛球网--羽毛球资讯、器材、论坛

羽毛球新闻--羽坛风云

评国羽变化:不再只依赖林丹,女单主力分层


  NBA赛场上,球迷总是用齐声欢呼“MVP、MVP……”来表达对伟大球员的崇敬。MVP,the mostvaluable player,最有价值球员,在广州亚运会后成了林丹的又一项荣誉。

  韩国媒体认为,林丹能在最有价值球员的评选中打败他们的游泳选手朴泰桓,是因为亚运会中国记者多。这酸葡萄心理似乎有几分道理,但是韩国人可能不了解,林丹的价值其实不仅仅在于一个前无古人的所谓“全满贯”。北京奥运会前后,曾经有人认为,中国体坛的男明星进入姚明、刘翔和张琳的三强时代,而今两年过去,人们发现林丹已经加入了体坛一哥的竞争行列。

  两年来,姚明在火箭的出场时间、刘翔在世界赛场上的排名都在下滑,而林丹却在稳步前进,不断刷新赛场成绩和商业业绩。今年某专业财经杂志编制的体坛商业潜力排行榜显示,林丹紧随易建联、姚明之后名列第三,说明林丹的价值已经超出了羽毛球的专业范围。现在让林丹和姚明比绝对收入和代言费,当然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不过我们要明确一点,姚明、易建联是在美国打工,而林丹是在中国打工,两国的经济实力和工资水平同样有着巨大差别。

  林丹带给羽毛球的,不仅是那些用两只手已经数不过来的世界冠军,还有他对这项运动以及这项运动背后的产业的推动作用。当年伍兹炙手可热的时候,商人们就说:“无法算清因为他,有多少小孩吵着让家长买一套球杆。”贝克汉姆转会皇马,仅靠卖他的23号白色战袍,皇马就收回了3500万欧元的转会费投资。

  一个明星对于一支球队、一项运动来说,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有时难以估量,精明的商家是不会做亏本买卖的。2009年,林丹成为某剃须刀品牌代言人,和伍兹、费德勒同入一杆旗下,不仅因为他的硬朗形象,也因为他在自己的项目里,和伍兹、费德勒一样,都曾经独步天下,与这个品牌的市场地位相吻合。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林丹和谢杏芳领结婚证被传成热点八卦之际,羽毛球专项记者们“哀叹”自己怎么就成娱记了。“被娱乐”很无奈,但是大众愿意娱乐明星,不正是因为他们有“被娱乐”的价值?最有价值的价值,也不都是人人想要真金白银。

  七夺汤杯冠军,23年后包揽世锦赛五金,亚运会五金入账,林丹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大满贯”,风云组合三次称雄世锦赛·····回望国羽走过的2010年,可谓收获满满。但是,在熠熠夺目的成绩背后,一系列变化已经悄然发生在国羽身上。

  男单:“无林丹无冠军”的局面开始改变

  2010年对于中国队男单来说,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以往单纯依赖林丹夺冠的局面开始改变,最有力的证明便是8月的巴黎世锦赛。在林丹提前出局的情况,陈金挺身而出,为中国队抢得男单桂冠。

  近年来,中国队的男单虽然前有林丹、陈金、鲍春来三大主力,后有谌龙、杜鹏宇等小将紧随,但在重大比赛中,只要林丹参赛,似乎冠军便非他莫属,其他人更多时候变成了配角,即使偶有上佳表现,甚至是战胜林丹,也常常仅被视为一次意外的惊喜。但是,到了2010年,这样的态势已然出现渐变,一方面是因为林丹的调整,另一方面则是男单组整体的进步。

  客观地说,虽然林丹在2010年拿到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大满贯”,但全年的战绩并不好。在亚运会夺冠之前,他只拿到了两个冠军:上半年的亚锦赛和下半年的中国大师赛。再看输球:全英公开赛负于鲍春来、瑞士公开赛不敌盖德,世锦赛四分之一决赛败给朴成奂,这样差强人意的战绩在林丹是前所未有的。

  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当然是2010年林丹的参赛计划有了较大改变。他强调的是有选择的参赛,参赛次数明显减少,全年除了汤杯、世锦赛和亚运会这三大赛,仅参加了其他7站比赛,其中年尾的中国公开赛和香港公开赛还都中途因伤弃权。这样的参赛安排对林丹个人来说无疑是合理的,也是成功的,其在汤杯和亚运会上的突出表现便是佐证。但是,这一安排也反映出一个不争的事实,即现在的林丹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能与精力都呈下降趋势,而这也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客观规律。

  2010年,林丹已是28岁,单就年龄而言,已过了运动生涯的黄金期,不太可能再像前些年一样持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事实上,从近年来林丹对于自身打法的调整也可以看出,他对自身的身体状况非常清楚,也深知要想在比赛中继续争胜,稳固自己的强者地位,必须顺应年龄的变化做出改变。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林丹两度与李宗伟在决赛中相遇,不仅两度战而胜之,更为世界羽坛留下了两场值得永久回味的经典之作。比较这两场相隔两年的巅峰对决,林丹的变化显而易见。北京奥运会的那场决战,林丹的速度之快、进攻之迅猛令人惊叹,在他的超高速度的压迫之下,原本与他水平相当的李宗伟变得毫无招架之力,一场强强对抗最终演变成林丹一人大放光芒的表演。赛后,中国队总教练李永波直言,这是一场连林丹本人都无法复制的经典。两年后的广州亚运会,林丹与李宗伟之间的争斗依然堪称经典,但呈现出的却是与北京奥运会截然不同的精彩。在场上,林丹的速度远不如北京奥运会时快,进攻也更加谨慎。更多时候,他运用球路的变化调动对手,只有在出现非常好的进攻机会时,才会突然祭出杀招。与北京奥运会时的气贯长虹相比,广州亚运会时的林丹更像是沉稳内敛的武林高手,招招绵里藏针。

  从快速凶狠到控制为主,从频繁参赛到选择重点,林丹所追求的变化,越来越像以往的那些大龄高手,而这样的转变也更符合他当下的年龄、阅历和自身实力。当林丹开始重质不重量、求精求细后,男单组的其他队员获得的表现机会便相对增多起来,加之2010年又是中国队为备战伦敦奥运会圈定重点队员的关键一年,给予队员的参赛机会也就更多。

  值得高兴的是,林丹之后的这些男单选手在2010年都有上佳的表现,陈金在世锦赛夺冠,谌龙问鼎中国公开赛,以及鲍春来全年收获了两项冠军,中国公开赛男单八强占了七席等,使得男单组全年的整体战绩并未因林丹的有所保留而受到太大影响。由此可以看出,林丹虽然现在仍是中国男单的顶梁柱,但其他选手与他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这一态势不仅让林丹的压力有所减轻,更让中国男单拥有了更多的夺金人选。

  女单:领军人物逐渐浮出水面

  “打造领军人物”,这无疑是中国女单在2010年被提及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中国女单在这一年的重中之重。

  北京奥运会后,王仪涵、王琳等新人崭露头角;2009年,汪鑫、王适娴又加入到了竞争行列,中国女单就此形成了令人称羡的集团优势。但是,随着2010年年初在马来西亚和韩国超级赛中遭遇韩国新锐的猛烈冲击,到5月尤杯决赛丢掉最为关键的第一单打,中国女单六大主力齐头并进、缺乏核心的弊端便显现出来。

  多年以来,从叶钊颖、龚智超到龚睿那、周蜜,再到张宁、谢杏芳,中国女单从不缺乏关键时刻可以挑起大梁的领军人物,而这些领军人物也成为中国女单在奥运会、世锦赛、尤伯杯等重大比赛中夺金的坚强保障。但是,随着张宁、谢杏芳的相继退役,中国女单也很快陷入“无核”时代,六大主力虽然实力不俗,战绩可圈可点,但普遍存在发挥起伏不定的弱点。这一方面是由于她们都很年轻,没有经过大赛的历练,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她们的依赖性较强,“勇于拔尖、舍我其谁”的欲望不够强烈。

  尤杯失利后,中国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与反思,打造女单领军人物成为必须率先解决的一大问题。女单主教练张宁更是明确表示,要在2010年末把女单领军人物“揪”出来。对于曾担任女单领军人物多年的张宁来说,她很清楚什么样的队员可以担当重任、成为核心。但作为主教练,她又不愿意轻易放弃任何一名队员,她所能做的就是通过训练和比赛反复考察。与此同时,为了激发队员勇于争先的斗志,改掉她们相互依赖的惰性,教练组在比赛的安排上也做出了一些调整,有意识地让几名女单主力分兵作战,以此进一步考察她们的心理承受力和独立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能力。

  可以说,在将近一年的考察之中,王琳、汪鑫、王适娴三人的表现最为突出,王琳夺得了世锦赛冠军;汪鑫保持着超高的外战取胜纪录;年纪最小的王适娴整体战绩不俗,并且拿到了广州亚运会女单冠军。应该说,无论技术实力、打法特点、比赛成绩,还是自信心、斗志以及临场的心态等,这三人都具备了成为领军人物的基本素质。但令人遗憾的是,王琳在世锦赛后突然受重伤,对于她的培养计划只得推迟。

  目前来看,女单六大主力已经分出了层次,汪鑫和王适娴在女单领军人物的竞争中已经占得上风,但地位还需要进一步巩固。特别是在2010年收官阶段,两人也或多或少地暴露出一些问题,能否及时解决,事关她们未来的发展。

  男双:整体实力明显提升

  2010年年末,中国男双再度遭到“男双是中国队最薄弱的环节”的质疑,起因则是他们在广州亚运会上的表现。在团体和单项比赛中,蔡赟和傅海峰连续两次败给老对手李龙大/郑在成,单项止步四强;郭振东和徐晨同样无缘四强,男双在中国队五个单项中成绩最差。而在此后的中国公开赛和香港公开赛上,男双依然没有收获冠军,风云组合更是将连负李龙大/郑在成的纪录扩大到四次。但是,如果把看待男双的视野放大到2010年全年,这样的质疑便有些失准。

  首先,从成绩看,风云组合在2010年中期连续夺下世锦赛、中国大师赛、日本公开赛三站冠军;郭振东和徐晨进入全英赛和世锦赛四强,世界排名一度达到第3;张楠和柴飚进步神速,在韩国、马来西亚和日本公开赛均进入四强,还获得了德国大奖赛冠军和中国公开赛亚军,年终世界排名达到第8。

  其次,从男双组目前的人员构成看,经验丰富的老将有蔡赟和傅海峰,中生代有郭振东/徐晨,年轻选手既有表现抢眼的张楠/柴飚,还有刘小龙、邱子涵、洪炜等。在平时的训练中,风云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其他几对组合的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与风云之间的实力差距越来越小,在队内比赛中已能够形成势均力敌的局面,训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

  可以说,目前的中国男双正处在良性发展的美好时期,既有像风云组合这样的核心力量,又有快速成长的年轻一辈,整体实力较以往明显提升。

  女双:“强强联合”初见成效

  对于中国队女双来说,2010年5月的尤杯失利既是一次最严重的打击,也是一次重大转折。

  北京奥运会之后,随着老队员的陆续退役,同女单一样,中国队女双也全面实现了年轻化。在几对组合当中,仅有奥运冠军于洋和杜婧经受过大赛的洗礼,但是,因为杜婧伤病缠身,能力下降过快,这对本该担起核心重任的女双已心有余力不足。其余选手有实力,但年轻、缺少大赛经验,心理承受力不强,这便是2010年初中国女双组的现状。当时,在常规的单项比赛中,几对年轻女双均表现不错,世界排名也快速攀升,但是,到了尤伯杯这样的团体大战,女双组的隐患就彻底暴露出来,决赛连丢两分。这一无法想像也难以接受的残酷现实,为中国女双敲响了警钟。

  分析尤杯失利的原因,队员年轻、抗压能力欠缺、对困难准备不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对手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更为猛烈的冲击。在尤杯决赛中,韩国队将李敬元和李孝贞两名老将拆开,分别带领一名年轻队员出战。从场上表现看,韩国这两对新老组合经验与冲劲兼备,战术打法出新,对中国女双的威胁更大。

  应该说,尤杯赛韩国重组女双的成功对中国队是很好的启发,而伴随着世界羽联将奥运会双打参赛资格从之前的至多三对减少到至多两对,以往集团优势明显的中国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征战伦敦奥运会,不可能再依靠优秀人才多这一集体优势,必须打造精兵,强强联合的构想由此清晰。

  在9月的中国大师赛上,中国女双贯彻“强强联合”思想的新组合出炉,并且收到良好效果,于洋和王晓理一举夺下女双冠军,并在比赛中显示出更加强劲的攻击力。之后,她们又一口气连夺日本公开赛和香港公开赛冠军,用成绩证明了“强强联合”的成功。

  但是,除了王晓理和于洋这对新组合已经稳固,其余几对组合似乎仍处于调试阶段,谁能成为另一对征战伦敦奥运会的女双主力,目前的形势尚不明朗。不过,从成绩看,在亚运会上临时搭档夺冠的赵芸蕾和田卿的希望较大。

  混双:新组合面临重重考验

  2010年,中国队混双无疑是变动最大的。随着最后一名老将张亚雯的离开,混双组成为年轻人的天下。在8月的世锦赛上,混双包揽了冠亚军,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但是,夺回阔别9年的世锦赛金牌对于混双来说,只是收获了一份惊喜,在2010年,他们最重要的任务则是打造出可以肩负伦敦奥运会重任的强力组合。

  同女双一样,混双也面临着奥运会参赛资格缩减的困难,也需要打造体现“强强联合”思想的精兵。但与女双有所不同的是,混双还要考虑如何在无队员兼项的情况下实现强强联合。因为,随着竞争的加剧,兼项队员的体力和精力面临更大的考验,在两项比赛中均取得佳绩的难度越来越大。以韩国的李龙大为例,此前他一直身兼男双和混双两项,但在2010年上半年,受伤病的影响,他明显力不从心,结果两项成绩都很糟糕。世锦赛后,他放弃混双,专攻男双,竞技状态迅速回勇。

  基于兼项的种种不利,以及让更多队员有机会参与奥运会竞争的考虑,中国队在打造混双新组合时也曾希望不让队员兼项。但现实的情况是,可以达到强强联合标准的队员大多是男双和女双的主力,尤其女双,此前无一人可以用来专攻混双。因此,从中国队在2010年推出的四对新组合徐晨/于洋、马晋/何汉斌、田卿/陶嘉明、张楠/赵芸蕾可以看出,目前仅有何汉斌、陶嘉明两名男队员主攻混双,其他人仍然身兼两项,其中张楠、于洋、赵芸蕾还是男双和女双主力。在难以组成没有兼项的混双组合的情况下,如何提升目前四对年轻混双的实力,从中选拔或是重组出两对征战奥运会的主力,便成为中国队当下的重头任务。

  从2010年的整体表现看,四对混双组合各有特色,各有斩获,但都存在着配合还欠默契、临场发挥起伏不定等弱点;从比赛成绩看,田卿/陶嘉明、张楠/赵芸蕾相对突出,各收获了两站超级赛冠军,而重组后曾被寄予厚望的徐晨/于洋、马晋/何汉斌的表现则比较平淡。就目前情况而言,混双的形势看似喜人,实则仍然困难重重,至少,在2010年还没有出现一对真正稳定的强力组合。


 (新浪体育)

    蓝天羽毛球网>> 羽毛球新闻>>


http://www.bbeshop.com     E-mail: bbeshop@163.com

[羽毛球拍][羽毛球线][羽毛球][羽球服装][羽球鞋袜][羽拍包][手胶配件][运动护具][教学光盘][网球用品][乒球用品][订购方法]

[蓝天论坛][羽拍论坛][客户留言][相约球场][羽坛风云][羽球明星][世界排名][电视预告][录像下载][羽球知识][羽球技术][返回首页]